教学提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提纲

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 (二)

学 时:54学时

学 分:3学分

课程代码:13365004-005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索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树立唯物辨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学生献身教育的精神。为学习教育学科打下基础,为提高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增强历史借鉴。

2、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课程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3、课程教学方法与特点说明:

(1)教师主要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讲授法系统讲解、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学校教育制度特点。

(2)设计思考题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堂上思考、讨论、辩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及综合分析评价的能力。

(3)鼓励学生自学,每堂课后布置自学内容和自学思考题,明确自学要点。并重视学前辅导和自学后的检查。

(4)注重练习,在每章结束后布置复习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另要求学生在查阅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主题研究,写出主题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5)除教材外,另向学生提供必读与选读的书目,包括著名的教育史研究著作及经典教育家的原著。教师结合教学进度,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6)本课程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地探究问题,综合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二、课题学时分配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教育科学学院 教学进表

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 上课班级 小教09-1教育学10-1

使用教材 中国教育史 编著者 孙培青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讲授章节

标 题

教学形式及课时数

备 注

讲授

实验

实习

课时数

1

课程概述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概述

3

2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3

3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3

4

第二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3

5

第二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3

6

第三章

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

3

7

第三章

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

3

8

第四章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3

9

第四章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3

10

第五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3

11

第五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3

12

第六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

3

13

第六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

3

1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3

15

第七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3

16

第七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3

17

第八章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教育

3

18

第八章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教育

3

19

主讲教师 黄友珍 辅导教师 黄友珍 系(室)主任签字2012 219

三、教学大纲内容

第十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学时:9学时

1、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早期的教会学校及太平天国的教育政策与措施,理解教会教育的双重性,掌握封建教育的衰败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封建教育的衰败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和早期“西学东渐”的中止(C)

二、封建教育的病态发展—清末学校教育的衰落和科举制度的腐败(A)

三、龚自珍、魏源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和向西方学习的教育主张(A)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教育

一、文化教育的基本政策与措施(A)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内容(B)

第三节 早期年的教会学校

一、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堂(C)

二、教会学校的相继设立(A)

3、重点与难点:和

教学重点: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教学难点:封建教育的衰败

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学时]: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及洋务留学教育,理解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掌握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1、了解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基本概况

2、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理解并掌握洋务学堂的性质、特点以及意义。

3、发展地、辨证地理解并掌握“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重点与难点]: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创立与发展

一、洋务学堂概览

二、京师同文馆

三、福建船政学堂

四、洋务学堂的特点及洋务学堂的分析评价

第二节 洋务留学教育

一、留学教育的背景及清末四批留美幼童

二、留欧学生的派遣

第三节 “中体西用”的演变及张之洞的《劝学篇》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张之洞及其《劝学篇》

三、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第四节 教会教育的扩张

一、教会学校的发展

二、教会学校的课程

三、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影响

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学时]:9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维新教育实践

2、掌握维新运动的教育改革和康、梁和严复的主要教育思想。

3、了解清末新政时期的各项教育改革。

4、 理解并掌握癸卯学制的性质、内容、特点及意义。

[重点与难点]: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与癸卯学制的性质、内容与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二、维新教育实践1、设报馆2、建学会3、办学堂

三、维新教育改革

1、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2、京师大学堂

四、维新教育思想

1、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度

2、兴学校,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

3、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

第二节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

一、建立学制

(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1、“癸卯学制”的学校系统

2、“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

3、“癸卯学制”的学校培养目标

4、“癸卯学制”的课程设置

5、“癸卯学制”的特点

6、“癸卯学制”的意义

7、“癸卯学制”的历史局限

8、“癸卯学制”的补充与修正

二、废除科举制度

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

四、厘订教育宗旨

第十三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学时]: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教育改革。

2、理解并掌握民国教育方针

3、掌握《壬子癸丑学制》的基本内容以及历史意义

4、理解并掌握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5、理解并掌握蔡元培教育独立的思想。

6、掌握蔡元培北大改革中的教育管理思想。

[重点与难点]:壬子癸丑学制的基本内容与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

一、《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

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

三、 民国教育方针—五育并举

第二节 壬子癸丑学制

一、学制的形成过程

二、学制体系

三、课程标准与学制的调整

第三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北大改革

1、整顿学风、校风

2、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原则整顿教师队伍

3、民主管理、教授治校

4、改革教学体制

四、教育独立的思想

五、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

第十四章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学时]: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改革

2、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及新民主主义的发端

3、了解壬戌学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制订的过程。

4、理解并掌握壬戌学制内容、特点及意义。

[重点与难点]:壬戌学制的制定及意义,几种教育思潮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

一、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

二、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三、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一)动摇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根基。

(二)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三)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外国教育理论的传入和新教育思潮的形成

第二节 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一、各种教育思潮出现

(一)、平民教育思潮

(二)、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三)、职业教育思潮

(四)、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五)、科学教育思潮

(六)、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二、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

第三节 1922年的“新学制”

一、壬戌学制制订的过程

(一)、酝酿准备:改革学制系统提案

(二)、实际运作:拟定“学制系统草案”

(三)、进入高潮:讨论、试行、专家评论

(四)、审定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修正案、壬戌学制

二、壬戌学制内容

1、标准

2、学制系统图

3、说明

三、壬戌学制的特点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学时]: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了解晏阳初、梁漱溟及陈鹤琴的教育思想;理解黄炎陪的职业教育思想;掌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

一、“三民主义” 教育宗旨的颁行

二、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实行与废止

三、“戊辰学制”的颁行

第二节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职业教育思想的体系

第三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教育的基本观点

1、“生活即教育”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2、“社会即学校”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

3、“教学做合一”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二)生活教育的特点

1、是大众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

2、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教育

3、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终身教育

(三)生活教育的历史局限

1“生活即教育”淡化了教育的特殊性

2、“社会即学校”淡化了学校的特殊性

3“教学做合一”忽视了系统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

第十六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学时]: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2、理解教育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4、了解各级各类教育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一、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提出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第二节 苏维埃根据地的教育

一、干部教育

二、成人教育

三、普通教育

第三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

一、干部教育

二、社会教育

三、普通教育

四、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基本经验

一、教育为政治服务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依靠群众办学

第十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学时:8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早期的教会学校及太平天国的教育政策与措施

2、理解教会教育的双重性

3、掌握封建教育的衰败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重点与难点:封建教育的衰败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封建教育的衰败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 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和早期“西学东渐”的中止B

二 封建教育的病态发展—清末学校教育的衰落和科举制度的腐败A

三 龚自珍、魏源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和向西方学习的教育主张A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教育

一 文化教育的基本政策与措施C

二 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内容C

第三节 早期年的教会学校

一 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堂B

二 教会学校的相继设立B

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学时:8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及洋务留学教育,理解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掌握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1、了解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基本概况

2、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理解并掌握洋务学堂的性质、特点以及意义。

3、发展地、辨证地理解并掌握“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重点与难点: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创立与发展

一 洋务学堂概览B

二 京师同文馆A

三 福建船政学堂C

四 洋务学堂的特点及洋务学堂的分析评价A

第二节 洋务留学教育

一 留学教育的背景及清末四批留美幼童B

二 留欧学生的派遣C

第三节 “中体西用”的演变及张之洞的《劝学篇》

一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A

二 张之洞及其《劝学篇》B

三 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C

第四节 教会教育的扩张

一 教会学校的发展C

二 教会学校的课程B

三 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影响B

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学时:8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维新教育实践

2、掌握维新运动的教育改革和康、梁和严复的主要教育思想。

3、了解清末新政时期的各项教育改革。

4、 理解并掌握癸卯学制的性质、内容、特点及意义。

重点与难点: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与癸卯学制的性质、内容与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

一 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B

二 维新教育实践1、设报馆2、建学会3、办学堂C

三 维新教育改革A

(一)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二) 京师大学堂

四 维新教育思想A

(一) 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度

(二) 兴学校,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

(三) 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

第二节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A

二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A

三 严复的教育思想B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

一 建立学制B

(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1、“癸卯学制”的学校系统

2、“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

3、“癸卯学制”的学校培养目标

4、“癸卯学制”的课程设置

5、“癸卯学制”的特点

6、“癸卯学制”的意义

7、“癸卯学制”的历史局限

8、“癸卯学制”的补充与修正

二 废除科举制度A

三 改革教育行政体制C

四 厘订教育宗旨C

第十三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学时:8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教育改革。

2、理解并掌握民国教育方针

3、掌握《壬子癸丑学制》的基本内容以及历史意义

4、理解并掌握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5、理解并掌握蔡元培教育独立的思想。

6、掌握蔡元培北大改革中的教育管理思想。

重点与难点:壬子癸丑学制的基本内容与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

一 《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B

二 《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B

三 民国教育方针—五育并举A

第二节 壬子癸丑学制

一 学制的形成过程C

二 学制体系B

三 课程标准与学制的调整A

第三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及教育活动C

二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A

三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北大改革A

(一) 整顿学风、校风

(二) 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原则整顿教师队伍

(三) 民主管理、教授治校

(四) 改革教学体制

四 教育独立的思想B

五 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B

第十四章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学时: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改革

2、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及新民主主义的发端

3、了解壬戌学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制订的过程。

4、理解并掌握壬戌学制内容、特点及意义。

重点与难点:壬戌学制的制定及意义,几种教育思潮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

一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A

二 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A

三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A

(一)动摇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根基。

(二)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三)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外国教育理论的传入和新教育思潮的形成

第二节 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一 各种教育思潮出现A

(一) 平民教育思潮

(二)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三) 职业教育思潮

(四)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五) 科学教育思潮

(六)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二 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B

第三节 1922年的“新学制”

一、壬戌学制制订的过程C

(一) 酝酿准备:改革学制系统提案

(二) 实际运作:拟定“学制系统草案”

(三) 进入高潮:讨论、试行、专家评论

(四) 审定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修正案、壬戌学制

二 壬戌学制内容B

1、标准

2、学制系统图

3、说明

三 壬戌学制的特点B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学时: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

2、了解晏阳初、梁漱溟及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3、理解黄炎陪的职业教育思想

4、掌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重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难点: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生活即社会“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

一 “三民主义” 教育宗旨的颁行B

二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实行与废止C

三 “戊辰学制”的颁行B

第二节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与教育活动C

二 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B

三 职业教育思想的体系A

第三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与教育活动C

二 生活教育理论A

(一)生活教育的基本观点

1、“生活即教育”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2、“社会即学校”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

3、“教学做合一”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二)生活教育的特点

1、是大众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

2、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教育

3、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终身教育

(三)生活教育的历史局限

1“生活即教育”淡化了教育的特殊性

2、“社会即学校”淡化了学校的特殊性

3“教学做合一”忽视了系统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

第十六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学时:3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2、理解教育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4、了解各级各类教育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一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提出C

二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B

三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A

第二节 苏维埃根据地的教育

一 干部教育C

二 成人教育C

三 普通教育C

第三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

一 干部教育C

二 社会教育C

三 普通教育C

四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A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基本经验

一 教育为政治服务B

二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

三 依靠群众办学C

四 教材和参考书目

本课程教材: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主要参考书目:

1、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2、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3、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

5、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五、考核方式

1、本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与开卷考查相结合。(该课程容量交大,课程开设分为两个学期,为减轻学生考试负担,考试采取闭卷考试与开卷考查交替进行的方式)

2、本课程分为古代与近代两个部分,本课程的命题也是按古代与近代分别建立试题库,并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内容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得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3、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本课程在试题中要充分体现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比例,根据本课程特点可分为:识记占30%;领会占30%;综合应用占40%。

4、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5、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题型,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文献分析题、案例分析题等。